2021年6月6日15:30,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IMT)开展的力学家访谈,在IMT成功进行。本期访谈的嘉宾是西北工业大学杨智春教授。
力学家访谈源于对力学家的致敬,希望以访谈的形式请他们分享自己的学术成果、科研心得、新思想,以此激励学生的科学研究激情。采访内容如下:
访谈掠影
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结构设计也越来越精细。对于结构的可靠度而言,动载荷的确定尤为重要。动载荷如何确定也是个棘手的问题。请问您对此的看法如何?
答:说到动态载荷就要说到动载荷的频谱。如果动载荷的频率和结构的固有频率相近就会产生共振。所以要确定动载荷,除了确定动载荷的幅值,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动载荷的频谱。在每个频率上它的幅值各不相同。我们平时有句话叫“心里有谱”,在这个问题上指的就是频谱。有了频谱我们就能对动载荷做到“心中有数”。动载荷在实际中有可能难以测量,但响应是可以测量的,通过响应进而可以反过来识别动载荷。这就是结构动力学领域的动载荷识别问题。
问:对于飞行器而言,壁板颤振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并且壁板颤振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您能说说壁板颤振对于飞行器的影响有哪些,以及壁板颤振分析的主要是哪些?
答:高超声速飞行器有些是要靠机身产生一部分升力,其机体结构表面有很多接近于平板或曲板的部分,不是我们常见的圆柱壳了。这种板在高超声速流场中由于流固耦合的作用,可能会产生颤振。在这种情况下板一般是力学处理成四边固支的,不会像悬臂机翼那样产生大幅值振动,而是在幅值升高后会产生几何刚度,其为非线性振动问题,幅值有限。但是壁板颤振容易产生疲劳问题。我们主要研究壁板颤振的边界问题,即达到多少速度后会发生颤振;或改变壁板结构的参数,使颤振速度(通常称为颤振边界)高于实际飞行的速度;还有研究发生壁板颤振问题后我们如何抑制它,不让其振动过大,处于疲劳极限的下方。并且颤振颤振问题不止出现于飞行器中,比如,高速列车的车厢外壁板也可能会产生相似现象。
问:在结构工程有限元模型中,建立一个较高质量的结构动力学有限元模型是解决目标问题的关键。您能说说传统结构动力学有限元模型有哪些缺点,以及如何改进吗?
答:在航空结构设计时,都会有一个比较精细的静力学模型,但这个模型不包括质量(惯性)参数。倘若我们想做动力学问题,可以直接在静力学模型中赋予质量(惯性)参数,那么这个由静力学模型直接转化得到的动力学模型,再很多情况下会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们结构动力学模型和静力学模型是不一样的,直接使用静力学模型进行动力学特性计算,容易出现模态不合理等情况,所以建立静力学模型和建立动力学模型过程中会使用不一样的方法。在航空方面,我们倾向于重新建立等效的动力学模型,不一定会考虑静力学受力情况。比如,我们可能会把机翼简化为一个梁,只要其频率振型与原型结构一致即可,称为动力学特性等效。还有一项工作称为动力学模型修正,刚建立的模型不一定能够准确反映真实结构的动力学特性,我们会根据原型结构的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动力学有限元修正,使其计算的动态特性与实验结果一致。这项工作也称为结构动力学有限元模型修正或模型确认。
问:您在研究生阶段是否因为科研方面的困难而陷入过迷茫之中,您是如何克服的呢?
答:坦率说我没有迷茫过,我有幸有好老师帮我解决疑惑。但我的学生中有人迷茫过,而且经历了“迷茫-焦虑-加油干-豁然开朗-临近毕业却没有时间继续科研”这几个阶段。我觉得适当焦虑是个正常现象,他会促使你努力学习,从而尽快找到突破口。。如果研究生学习阶段像看电影那样轻轻松松就结束了,那可能得不到好结果,所以适当紧张焦虑真的很正常。
撰稿人:张一
校对:李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