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技术讲堂第32期- 余寿文教授​“固体力学耦合问题的演化方程的建立--方法与问题”线上学术报告会成功举办

来源: 作者: 时间:2021-06-03 

会议掠影

2021年6月2日19时,“固体力学耦合问题的演化方程的建立--方法与问题”线上学术报告会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举办,主讲人为余寿文教授,报告会由南非科学院院士、力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孙博华教授主持。线上参会人数达350人左右。

会议伊始,孙老师对余寿文教授致以亲切的问候,对于余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地欢迎,诚挚地邀请余教授以后能够来西安进行交流指导,向大家郑重地介绍了本次报告的主讲人余寿文教授。

报告开始前,余教授首先以损伤-断裂与疲劳的演化方程为例,从损伤力学及演化方程讲起,介绍了损伤参量、本构方程、演化方程、疲劳裂纹扩展等,引出更为复杂的耦合固体力学问题如何导出相应演化(退化)方程这一问题。余教授以准脆性损伤为例,详细介绍了准脆性材料传统损伤描述方法参数多、加载路径复杂、难以描述应力跌落及应变软化阶段等问题,微裂纹扩展区理论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利用DMG模型预测脆性材料在三轴拉伸、压缩以及复杂加载路径下各阶段的细微损伤和本构关系。随后以岩石材料失稳滑移细致讲解了界面键合“演化”模型,从结构陶瓷的增韧入手,对形状记忆合金(SMA)含演化律的本构关系,实验结果与结构陶瓷相变塑性增韧理论预计结果相吻合,接着介绍了铁电材料的电疲劳的本构关系,讨论了电疲劳对本构的影响建立连续畴变模型,辐射损伤对本构关系的影响,理论计算结果可以定性定量地近似描述实验结果。接着余教授对考虑骨重建的可愈合损伤演化方程进行讲解,“研究与生长过程相联系的可自修复的损伤理论,是生物力学与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电磁场对骨重建的影响,骨质量与微结构、胶原、微损伤有关,引出骨的弹性模量和密度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骨损伤方程,通过引入损伤积累、修复等得到载荷刺激因子,完成骨损伤模型的建立,接着介绍了生化-流固耦合引起肿瘤细胞间质构元的退化与药物输运。

最后,余教授对损伤力学耦合问题的演化方程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两个未解决问题:非封闭系统、远离平衡态系统等情况下,如何选取内变量或损伤变量并研究其演化规律;如何建模与分析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研究多样性固体材料需求的变化是损伤力学演化方程的推动力,演化方程无非是为复杂耦合系统提供定量定性的描述。”

报告结束后,孙院士对余教授的精彩报告再次表示感谢。随后西南交通大学冯志强教授,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苏建教授,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秦庆华教授与中国石油大学刘建林教授纷纷参与会后的大讨论。

讨论结束后,余教授对孙老师的盛情邀请、力学同仁的参加表示感谢,希望年轻研究生可以“听百家言,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登千仞峰”,希望大家为中国的力学科学服务,为人类健康服务,为国家的强盛服务。

主讲人介绍:

余寿文,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已退休)。同济大学结构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读本科,1960年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固体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81年联邦德国洪堡奖学金获得者,1985-1987年德国Darmstadt工业大学力学研究所客籍研究员。现任4个国际力学学术刊物的编委或顾问编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工程教育中心(ICEE)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研究院(IIDEA)顾问。长期从事断裂与损伤力学、细-微观力学、智能与生物材料力学的研究与教学。完成和合作完成学术专著5本,发表学术论文四百余篇。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1991-1999)、国际断裂学会(ICF)主席(2013-2017)。曾两度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7,1995)。也曾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的研究和大学的教育管理工作,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1992-1999)、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委员(1999-2009)、国际工程教育学会联盟(IFEES)副主席(2008-2012)、全国工程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1992-2016)、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2006-2015)。发表高等教育研究论文70余篇,作著一部。曾获国际工程教育联盟主席颁发的“全球工程教育杰出贡献”奖和国家教学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报告文件:

百度网盘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h5RkobTn-VSiD9UDKn-A 提取码:fqh2

撰稿人:邵文琦

校对:李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