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科学论坛第9期-葛汉彬院士“桥梁钢结构抗震加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线上学术报告会成功举办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11-28 

2020年11月28日15:00,由我校力学技术研究院主办,学科建设办公室、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土木工程学院、理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与抗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结构与抗震重点实验室协办的“秦岭科学论坛”第九期“桥梁钢结构抗震加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线上学术报告会在腾讯会议平台成功举办。报告会由南非科学院院士、力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孙博华院士主持。

本次报告会由日本名城大学教授、日本工程院院士、日本土木工程学会会士、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葛汉彬院士主讲。IMT全体研究生、国内外多所院校师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葛汉彬院士做学术报告

报告会开始前,孙博华院士回溯历史,讲述“秦岭科学论坛”的由来,并介绍了我校力学发展史及学科传承。接着隆重介绍了葛汉斌院士,并对葛院士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孙博华院士表示“科学是无国界的,是无边界的,我国西部历史悠久,学术氛围浓厚而绵长,诚挚地希望世界各地的学者能够光临西安,交流研讨,感受汉唐风采。”

随后葛院士就“桥梁钢结构的抗震加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题作报告。

IMT全体研究生线下参会

葛汉彬院士以日本本土多地震、多发海啸、强余震等重大灾害为背景。详细介绍了港口桥梁在大地震发生下的抗震性能评估,并利用数值模拟进行地震下桥梁位移响应及主塔损伤屈曲分析,研究了地震所引发的海啸波、漂流的大型船舶对于桥梁的影响,定量分析地震和撞击对桥主塔的复合作用下的损伤积累以及持续不断的强余震复合作用对于桥梁动力特性分析。

接着,葛院士以桥梁钢结构相比混凝土结构的优缺点为出发点,详细介绍了桥梁钢结构的薄壁采用纵向加筋,横向加筋或隔板等方法避免屈曲,以及利用线性屈曲理论对桥墩加筋的动力分析、参数比等问题。随后,介绍了强地震下桥梁钢结构的局部屈曲、裂缝等重要的破坏形式。

最后,葛院士介绍了桥梁破坏之后的通常加固方法,既以充填混凝土、提高焊接加筋量和增加横向隔板的方法在震后桥梁防撞击、改善局部屈曲和提高抗震性能等方面的应用。葛院士介绍了后续的各类实验性研究,直观的讲解了现阶段的研究成果。

整个报告会深入浅出,精彩纷呈,赢得了与会师生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孙院士对葛汉彬院士的到来再次表示感谢,同时就内含高速流体的管道抗震及虎门大桥风荷载问题进行了探讨。

会后合影

会后全体与会人员进行合影留念。

主讲人介绍:

葛汉彬现为日本名城大学教授;日本工程院院士,日本土木工程学会会士(Fellow);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 授;SCI收录英文期刊Journal of Earthquake and Tsunami、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编委;日本土木工程学会《钢和组合结构设计规范》(抗震篇)和《钢结构稳定设计指南》及日本钢结构协会《钢桥的抗震与减震设计指南》编委;中国《建筑钢结构进展》、《工程力学》、《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编委。曾先后担任日本文部省减震解析和实验前沿技术研究中心、21世纪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研究中心的主要负责人;日本名古屋大学、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爱知东邦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河海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咨询委员会委员;欧美同学会海外理事。著书19本,发表各种学术刊物论文380余篇,。曾先后获得日本土木学会论文奖(1996年)、结构工程论文奖(1999年)、桥梁工程田中奖(2016年和2020年)以及名城大学教育功勋奖。研究成果在日本多座钢桥中得到应用并写入日本规范,于2018年11月当选为日本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钢结构和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抗震设计、减震消能设计、抗震性能评估、抗震加固理论和应用以及低周疲劳特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