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技术讲堂第31期 讲座预告

来源: 作者: 时间:2021-04-20 

报告人:  武际可 教授北京大学)

报告题目:关于计算力学的若干问题

报告时间:2021年5月7日(周五)19:00

腾讯会议:ID(739145657)

邀 请 人: 孙博华教授 南非科学院院士、力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和首席科学家

报告人简介:

武际可,男,1934年出生于山西省霍县,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任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的教授,1989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2002年退休。他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的主要领域是在固体力学、计算力学与应用数学等方面。比较深入研究的专题有计算力学软件、弹性结构的稳定性、分岔问题、旋转壳的应力分析、线性动力系统的等价问题等。退休后,主要从事力学史与力学科普方面的写作,对科学哲学问题也有兴趣。他曾任北京大学力学系副系主任(1979-1982)、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03-2007)、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1994-1998)、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2-1996)、《力学与实践》主编(1988-1992)、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1995-2000)、中国电机学会冷却塔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大众力学丛书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2008-2018)、《力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计算力学》等杂志的编委、太原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校的兼职教授。

著作有:

《力学史》,重庆出版社,2000年出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第二版。

《近代力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旋转壳的应力分析》,与王大钧等合著,水利电力出版社,1978年出版。

《弹性力学引论》,与王敏中、王炜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2001年再版。

《弹性力学教程》,王敏中、王炜、武际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出版。

《弹性系统的稳定性》,与苏先樾合著,科学出版社,1994出版。

《微分几何及其在力学中的应用》,与黄克服合作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力学史和方法论论文集》,与隋允康合作主编,林业出版社,2002年出版。

《数学辞海,第五卷》,主编力学部分,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和山西教育出版社联合于2002年出版。

《力学诗趣》,与王振东合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2001年获第4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

《分岔问题及其计算方法》,与黄克服合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

武际可著有以下六本科普著作。

《拉家常说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力学史杂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音乐中的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伟大的实验与观察》,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10月出版

《动脑筋说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

《谈科技说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

翻译有:

《工程师用的边界元方法》,英国布莱比亚著,与傅子智合译,科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

《何为科学真理》,罗杰牛顿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出版,2020年再版。

《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意大利伽利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2021年再版。

《弹性力学》Л. Д. 朗道,Е. М. 粟弗席兹著,与刘寄星合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此外还发表有固体力学、计算力学和应用数学方面的论文百余篇以及力学史和科普方面的散文数十篇。

获奖情况: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两项:

“大型旋转机械和振动机械重大振动故障治理与非线性动力学设计技术”,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作单位有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旋转壳的应力分析”,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在大型冷却塔强度分析、弹性力学的基础研究、力学专业的数学教学等方面的工作曾获国家教委、北京市和电力部等省部级奖励7项。

在科普创作和有关力学的科学普及组织工作,2002年被科技部、中宣部、科协授予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

在担任《大众力学丛书》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推动力学科普工作,2014年获力学学会科普奖。

建议、组织和推动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工作,获力学学会2019年颁发的竞赛终身成就奖。

报告摘要:

当今我们处于计算机时代,计算机改变了各行各业的面貌。力学研究与教学也不例外。需要了解计算机和使用计算机。这里就计算力学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一简略的介绍。主要内容:

1.什么是计算力学

2.计算力学的基本问题

1).连续问题的离散化方法与数值方法

2).基本问题的算法

3).计算力学软件

4).计算力学目前关注的若干问题

3.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弧长法与分岔点的计算

1).前言

2).弧长法与分岔点的判断

3).求解动力系统的伪弧长法

 

欢迎广大师生聆听报告,参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