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科学论坛第6期-杨卫院士“力之大道 — 做人、做事、做学问”学术报告会成功举办

来源: 作者: 时间:2019-10-26 

 10月25日下午16时20分,由我校力学技术研究院主办,学科建设办公室、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土木工程学院、理学院协办的“秦岭科学论坛”第六期之“力之大道 — 做人、做事、做学问”学术报告会在我校土木楼516报告厅成功举办。报告会由我校力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南非科学院院士孙博华教授主持。

本次报告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部主任、浙江大学著名力学家杨卫院士主讲,副校长姚尧、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成中、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安桂等出席并全程聆听报告会。我校教师、研究生师生共300余位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杨卫院士与现场师生合影留念

报告会开始前,杨卫院士受邀到力学技术研究院同孙博华院士和力学技术研究院师生代表进行了交流和座谈。孙博华教授把力学技术研究院成立至今10个月左右所取得的进展向杨卫院士做了汇报,并就力学技术研究院近期就仿生高效微马达领域国家项目申报的思考向杨卫院士做了汇报和请教。

杨卫院士认为,力学技术研究院乃至中国力学学科都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成立中国力学学会的初心是希望让力学带动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发展,钱学森先生还推动在中科院成立了技术科学部。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等在数理科学方面也取得出色研究成果,他们也推动了中科院数理科学学部的组建和发展。老一辈科学家创建力学学会、力学所,推动国防部老五院等工作,都体现了他们的初心。

力学技术研究院的建院思想是工程科学(Engineering Science),即从力学科学角度研究工程中的技术问题,和老一辈力学家的初心吻合,难能可贵。中国力学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力学工作者牢记使命。力学协会成立80周年时候,我们国家能够成为力学强国,这需要我国的力学研究在全世界是具有显示度的。我们中国规模上已经很大,2019年中国力学大会参会人数达到4800余人,目前希望力学工作者提高工作的质量和重要性。这要求我们的工作是开辟新的研究阵地,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中也要起到重要作用。杨卫院士提到他在清华大学钱学森班的《力之大道两周天》报告中,通过交流7个工程问题和7个科学问题,科学和工程问题各取一周天之数,说明了无论是工程还是科学问题,处处都有力学的道理。 

杨卫院士提到力学技术研究院的成立,通过研究技术中的科学问题,推动技术和工程的发展,这是很有意义的工作。宇宙之大,基本粒子之小,从物质到精神,力无所不在!

交流和座谈后,杨卫院士为力学技术研究院留言“力激万物,技惠万民”。杨卫院士还应邀参加了力学技术研究院的“力学家访谈”活动。

杨卫院士访问力学技术研究院合影留念

杨卫院士留言

随后孙博华、姚尧、张成中、李安桂及部分教师代表陪同杨卫院士到土木学院结构工程与抗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参观。

结构工程与抗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参观

在“秦岭科学论坛”报告开始前,举行了赠书仪式。杨卫院士为孙博华教授主编的丛书: Advances in Materials and Mechanics的科学顾问,其中的第13卷《量纲分析与Lie群》是由孙博华教授本人编著;孙博华教授特将《量纲分析与Lie群》赠予杨卫院士以示感谢和尊敬。此外,孙博华赠送了他与研究生合作翻译的《普朗特(Prandtl)传》中译本初稿给杨卫院士审阅,德国物理学家普朗特等创立的应用力学学派对中国力学的建立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杨卫院士是该应用力学学派的杰出代表。


赠书仪式

杨卫院士作学术报告

随后,杨卫院士做了“力之大道—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学术报告,从“做人—生平、家庭、事业”、“做事—育人、强校、筑基”、“做学问—力学、航天、航空”三个方面做了报告分享。

在第一部分,杨卫院士分享了自己少年求学和青年插队的生活经历。杨卫院士有着快乐难忘的童年时光,就读的幼儿园坐落于清华大学工字厅,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学习氛围熏陶。1969年不满15岁的他到了陕西省延川县冯家坪乡聂家坪村当了知青。虽然当时只有初一的知识,但同一生产队5名知青当时艰苦自学,在农忙之余,在煤油灯下自学完了初高中的课程。1973年,经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以早期"工农兵大学生"的身份进入西北工业大学航空专业的金属压力加工专业求学。1976年,杨卫院士自愿到江西的航空部某锻铸造厂工作,希望得到更多的锻炼。

随后,杨卫院士从2006年8月1号的《浙江大学校长任职讲话》谈起,讲到了自己的家庭。杨卫院士父亲为杨光华先生,在1941年到1945年,曾是浙江大学的本科生,随母校在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贵州等地,抗战后任浙大化学系助教,并于1948年初在浙江大学方子谦先生的支持下赴美留学。1952年获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后,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53年参加北京石油学院筹建工作,任中国石油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国际永久编号第10410号小行星命名为杨光华星。杨卫院士儿子为杨越,在2000年到2004年,是浙江大学机械能源学院的本科生,江南文明的熏陶、杭州山水的沐浴,浙江大学严谨学风的历练,使他从一个懵懂的独生子女成长为一位儒雅的青年。杨越为我国著名的流体力学湍流领域青年学者,获2014年求是奖、入选2019年国家杰青,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学博士,目前任职于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卫院士2006年在浙江大学任职,圆满了祖孙三代的浙江大学之缘。在事业方面,杨卫院士分享了他在浙江大学担任校长的一些故事,江泽民主席到当时的浙江大学考察、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当时的浙江大学考察和调研高达18次之多。

第二部分杨卫院士从育人、强校、筑基三个角度分享了怎样做好一位老师、怎样管好一个学校、怎样发展国家基础研究。杨卫院士首先介绍了自己的师承。第一条师承线源于其导师Ben Freund教授,他曾任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的主席。Freund教授的导师是Jan Drewes Achenbach教授,他年近八十,仍在学坛耕耘。Achenbach的导师是一位姓赵的先生Chi-Chang Chao,他从美国回到台湾,在台湾成功大学创办了航太研究所。Chao的导师是Bruno Boley教授,他多年来担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的主席。再往上数,杨卫院士是铁木辛柯是第6代弟子,数到普朗特是第7代。如果按照这一条线溯及以往,可以得到师承谱系树,一直可以追溯到拉普拉斯、高斯、伯努利等学术大家。另一条师承线是清华大学固体力学的传承,这个传承线有着出色的人才培养传统,培养了全国优博13人。杨卫院士的硕士生导师黄克智先生,黄先生的师母是陆士嘉,陆先生是普朗特先生唯一的女弟子,唯一的华人弟子,关门弟子。陆先生回国后在清华任教,在院校调整时转到北航任教。北航最近成立了陆士嘉空气动力学实验室以示缅怀。从这条师承线上数三代就到普朗特了。钱学森先生非常尊重师承。他回国不久,国家为他工作方便配了一辆车。钱先生每次乘车去北航,车到北航校门口必下车步行,讲不能开车进去,师姑在里面。杨卫院士提到桃李满天下是学者的最高境界,杨卫院士桃李满天下,培养的已获学位研究生43人,学生遍布学界、企业界和金融界等业界,14名教授,9名副教授,1名讲师,4名博士后,企业界13人,金融界2人。

杨卫院士担任浙江大学校长近七年,带来了浙大的腾飞,06年任职浙江大学时,浙江大学ESI 695,2018年的最新ESI排名浙江大学达到65位,目前学校也形成了浙江大学体系,拥有4个老校区、5个新校区和附属医院。杨卫院士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慧眼识珠,支持了建工学院陈云敏团队开展高负载低加速度离心机的前期研究、支持机械学院杨华勇团队开展土压盾构技术的前期研究,相关研究都取得了国际领先成果。杨卫院士还促成了C9联盟,推动了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等。在筑基的部分,杨卫院士介绍中国基金委经费投入从86年到17年增加了370倍。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下,中国学术产出总量已经达到美国2/3,高引用科研成果已经逼近美国与欧洲28国。中国学术快速发展过程中,学术诚信显得至关重要。杨卫院士讲述了自己在科研诚信建设方面的工作,2010年中国出现了撤稿高峰,撤稿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6倍。Nature 2012年报道了杨卫院士对学术不端零容忍态度,结合后期杨卫院士在基金委等部门一系列的工作,目前中国的平均撤稿率逐年下降,趋于世界平均水平。

第三部分,杨卫院士围绕力学、航天、航空等,介绍了自己在交叉力学的思考和展望。杨卫院士在浙江大学创办了交叉力学中心,主要考虑介质交叉、层次交叉、刚柔交叉、质智交叉四种交叉。杨卫院士详细的介绍了自己团队的相关工作。发展了多尺度实验手段,搭建了可装入电镜的四个自由度加载平台,操作精度0.1纳米,可实现剧毒高放射核材料褪变研究。基于该实验手段,获得了附着于碳纤维上的高熵合金纳米颗粒3D图像;研究了不同尺度上研究孪晶和位错形核过程。半导体金刚石是优秀的宽禁带材料,杨卫院士团队使用金刚石纳米材料得到材料理论强度极限;实现了金刚石的裂纹、塑性等力学问题的直接观察,相关进展应邀参加2019年断裂力学盛会Century Fracture Mechanics Summit (CFMS)。在刚柔交叉方面,杨卫院士以团队李铁风教授的软体机器鱼为例子,特征是软体、无电机驱动;全透明、零噪声、强适应、群体可控、耐压,已经在马里亚纳海沟进行了测试。在质智交叉方面,杨卫院士团队在机器手、机器腿、脑机接口等方向全面展开研究,包括,绞合线驱动机构设计实现了20N指尖输出力的机器手,倒立摆类跳跃机器人,人机互适应假肢的脑机接口等。杨卫院士认为力学的发展不能止步于物理世界,还需要探索赛博空间、生命空间等方面。“赛博空间”、“生命空间”、“物理空间”三个空间交叉处属于强人工智能,是力学未来重要的增长点。

最后,杨卫院士简单介绍了自己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工作,受命组建清华大学宇航中心,创建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成立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组建教育部新型飞行器联合研究中心等。杨卫院士介绍了浙江大学在航空航空的重要工作,如浙江大学的柯映林团队与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研发了运-20全过程自动化装配,团队最近积极开展复合材料制造工艺研究。杨卫院士团队从2006年开始从事点阵复合材料的研究,先后设计制备了桁架式点阵复合材料、格栅夹层复合材料、纺织点阵复合材料及多种夹层承力筒结构。在863计划支持下,将纺织点阵复合材料应用于高铁导流罩,减重达到40%,提出了点阵复合材料高铁导流罩轻量化设计方法,两款导流罩已装车运营。

报告会深入浅出,精彩纷呈,赢得了与会师生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土木学院青年教师向杨卫院士询问:“应用力学的什么精神或者品质让您最为受益,陪伴您渡过精彩的一生?”杨卫老师提到,应用力学学派最主要的精神就是,凡遇到问题都要追本溯源,问问题背后的道理,然后再把科研和事情做到最好。

孙博华院士针对本次报告进行总结点评,“杨卫院士从做人做事做学问三个方面为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报告,我们要做好人,做有利于国家的事,做高水平的学问。”孙院士高度赞扬杨卫院士对应用力学的传承,同时对在座的师生提出期望,希望大家可以从本次报告中有所收获、有所启发,在自己的人生、事业、学问中都结出自己满意的果实。

主讲人介绍:

杨卫院士,1954年生于北京市。1985年在美国布朗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部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司库,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顾问、咨询委员会主任,施普林格-自然集团顾问,爱思唯尔中国专家委员会主席。获得美国布朗大学、美国西北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从事断裂力学、微纳米力学、空天飞行器结构、交叉力学研究。曾任IUTAM执委,微纳米力学工作委员会主席。曾任清华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浙江大学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力学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长。获得美国ASME的Koiter奖、Calvin Rice奖,国际工程科学学会Reissner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