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科学论坛第3期-雒建斌院士“超滑进展研究”学术报告会成功举办

来源: 作者: 时间:2019-05-30 

5月28日上午,由力学技术研究院主办,学科建设办公室、土木工程学院、理学院、冶金工程学院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协办的秦岭科学论坛第三期之“超滑进展研究”学术报告会在工科楼一楼报告厅举行。本次报告会。本期报告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学院院长雒建斌主讲。校党委书记苏三庆参加了本期报告会,部分教师及数百名学生到场聆听。

雒建斌院士介绍了超滑现象的发现、超滑机理的研究和目前国内外超滑研究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具体阐述了其团队对超滑的形成机理、针对不同材料的研究方法和结果。

雒建斌院士作报告

雒建斌院士首先简要介绍了超滑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即随着现代机械科学的发展,出现机电一体化、超精密化和微型化的趋势,许多高新技术装置如微电子设备、微型机器人、生物医疗微型器械等的摩擦副间隙常处于纳米量级。由于它们具有质量轻(毫克量级),载荷小(微克量级),表面比大,间隙小(纳米量级)等特点,从而使表面力、润滑分子间的作用力对摩擦力的影响相对于传统机械中的体积力而言显得非常突出。在此背景下,提出的超滑和零磨损概念,引起了摩擦学、机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各界研究学者的关注。超滑是实现摩擦因数为零的润滑状态。但是,一般认为摩擦因数在0.001量级或更低(与测试干扰信号同一量级)的润滑状态即为超滑态。

之后雒建斌院士从低温超流理论,宏观力学超滑理论,有序与分子刷理论等方面着手,介绍了超滑态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了超滑的产生机理以及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根据低温超流的本质以及流体与固体界面特性,探讨了实现超滑态的可能性。

现场互动

本期论坛虽然短暂,但所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雒建斌院士对超滑技术和机理的研究,不仅对探索润滑和摩擦的本质具有很大的意义,而且也是对润滑理论体系的一种丰富。超滑机理的研究发展和超滑润滑材料的研制成功,将为人们逐渐地摆脱摩擦和磨损的束缚以及现代高新技术装备和纳米技术的发展提供可能。本次报告极大地提升了同学们对科研学习的兴趣、创新意识,让同学们收获颇丰。

主讲人介绍:

雒建斌,中国科学院院士,摩擦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198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金属压力加工专业,1982年-1985年在西安电缆厂工作,1985年-1988年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压力加工专业读硕士研究生,并获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88年-1991年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作,1994年在清华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99年获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2年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雒建斌院士现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名誉院长;兼任国际摩擦学理事会执委,全球工学院长委员会(GEDC)执委;曾担任国际机构学与机器科学联合会(IFToMM)摩擦学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主任,两届973项目首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重大项目和创新群体项目负责人;先后担任9个国内外学术刊物的主编、副主编或编委。

雒建斌院士长期从事纳米摩擦学研究和纳米制造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12项;并作为首位中国人获得2013年美国润滑工程师学会(STLE)最高奖-国际奖和中国摩擦学最高成就奖。作为第一作者出版英文专著1部,参编英文论著1部,翻译英文专著1本;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70余件。在国际会议上做会议报告(Plenary和Keynote)2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