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7日15:00,IMT研究生前往西北工业大学参加由极端力学研究院举办的力学讲坛第七讲,谢和平院士题为“工程科学中的几个力学问题”的报告会。
会场掠影
会场掠影
报告开始,谢和平院士从基础研究中的科技创新入手引出今天的主题:工程科学中的几个力学问题。首先,回顾性地介绍了20世纪以前地经典力学体系;20世纪理论和应用力学进展以及21世纪初物理、力学与技术新进展,表明了力学理论的发展是解决众多科学难题的基石。随后,谢院士对现有力学理论的局限性与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讨论,力学理论研究需要更加深入:1)颠覆现有传统力学的认识;2)开创新的力学方向和理论;3)形成工程科学的变革性和颠覆性技术。紧接着,谢院士从四个工程科学的力学理论展开分析:1)深地科学中的深部原位岩石力学理论;2)三维光弹(塑)性力学理论;3)海水制氢中的微流体力学;4)月基保真取芯探矿技术构想。最后,谢院士进行了总结,中国的重大工程建设虽然已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很多理论都属于空白,这正是亟待提高与突破的地方。
报告结束后,谢和平院士与同学们分享了如何选择课题,如何做好课题的感悟与见解,并特别强调,选题是科研工作中最关键的部分。在课题选择方面,研究生时期所选择的方向将会影响一生的科研道路,谢院士在基于兴趣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将分形几何与裂隙岩体结合,在中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在如何做好课题方面,谢院士秉承了钱伟长先生师门一贯严谨的科研作风,一个课题必须建立理论、数值与实验三者统一的结果,并依此要求自己的学生。最后,谢院士总结,科研工作必定是在解决问题与学习提升二者循环往复,以达到更高的学术水平。
会场掠影
会场掠影
IMT研究生,孙博华院士与谢和平院士合影留念。
合影留念
主讲人介绍:
谢和平,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1998.8-2003.6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2003.5-2017.12任四川大学校长、2012.12-2019.4任四川省科协主席、2009年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12.12-2018.4任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共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为深圳大学教授、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院长、广东省“深地科学与地热能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深圳市“深部工程科学与绿色能源”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教育部科技委地学与资源学部主任、四川省科协名誉主席、(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书法家协会顾问等职务。为《Geomechanics and Geoengineer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国际期刊荣誉主编、《Geomechanics and Geophysics for Geo-Energy and Geo-Resources》国际期刊主编、《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主编,并兼任岩石力学领域顶级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等10余种期刊编委。
谢和平院士是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部岩体力学与开采理论”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深部岩体原位保真取芯与保真测试系统”项目负责人、广东省珠江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工程扰动岩石动力学理论和技术”项目负责人。谢和平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5),及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1992)、孙越崎能源大奖(2001)、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4)和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多项。2007年被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08年入选香港理工大学“杰出中国访问学人奖励计划”,2012年10月被香港理工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12年11月被英国诺丁汉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17年5月被牛津大学圣艾德蒙学院授予“牛津大学圣艾德蒙Fellow”学术称号,2018年9月获得“IET杰出大学校长奖”,2018年9月获得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
谢和平院士长期致力于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1982年起,创造性引入分形方法,在国际上开创了岩石力学分形研究新领域;在我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首次提出了深部原位岩石力学构想,构建了深部岩体力学与开采理论研究框架。深入探索了低碳技术与CO2矿化及综合利用,形成一系列CO2资源化、能源化利用的高效耦合技术原理和方法。目前正深入探索深地科学与原位保真取芯探矿、深部原位岩石力学、粤港澳大湾区地热勘探开发利用、中低温地热磁浮发电变革性技术和温差材料发电颠覆性技术、工程扰动岩石动力理论与技术、低碳与海水制氢等能源化利用技术、月基能源资源探测前沿技术以及深部固体资源流态化开采理论和技术,与国内外研究机构组建粤港澳大湾区地热开发协同创新平台。研究成果已出版10余本中英文专著、发表500余篇论文。
撰稿人:刘轩廷
校对:李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