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科学论坛第8期-郭万林院士“跨越维度和尺度——力学的新疆界;从工学到科学——我的力学之路”学术报告会成功举办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10-19 

2020年10月18日14时15分,由我校力学技术研究院主办,学科建设办公室、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土木工程学院、理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与抗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结构与抗震重点实验室协办的“秦岭科学论坛”第八期之“跨越维度和尺度——力学的新疆界;从工学到科学——我的力学之路”学术报告会在我校土木楼516报告厅成功举办。报告会由我校副校长姚尧教授主持。

本次报告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纳米科学研究所所长、纳智能材料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著名力学家郭万林院士主讲。副校长姚尧、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成中、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张聪惠、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邵珠山、理学院副院长刘超等出席并全程聆听报告会。我校教师、研究生师生共300余位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郭万林院士作学术报告

报告会伊始,郭万林院士表达了对孙院士热情邀请的感谢。他以“跨越维度与尺度,力学教研的经历与体会”为题,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力学画卷,从公元前400年至今,从牛顿力学、工程力学,再到量子物理力学,力学之主干已经形成。还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杰出的力学前辈,比如普朗特、铁摩辛柯、黄玉珊和冯玉桢等,这些前辈们把力学从一维推广到二维,直至三维。

然后,郭万林院士向我们介绍了结构设计思想和规范的发展历程:安全寿命准则、开裂安全准则和损伤容限准则,并提出了数字飞机的概念。他用一个具体的工作向我们说明了损伤容限法的应用,这解决了某飞机全机损伤容限的关键技术,受到了国防科工局的盛赞。

接下来他从空间、时间尺度,能量尺度解释现实世界的物质,进而引出纳尺度物理力学的概念,向我们阐明了纳智材料器件的理论体系。随后,郭万林院士用具体的应用案例讲述了“力致智能”、“智能介质”,如:半导体、柔性电子效应,飞机安全智能监控系统。

最后,郭万林院士向我们介绍了新挑战——水伏学,即通过功能材料将水能转化为电能。水伏能源的“负碳效应”,有望解决能源危机、环境危机。21世纪人类面临巨大挑战:人脑与智能,用水伏的视角去研究大脑,水伏智能的曙光已经出现。

报告会深入浅出,精彩纷呈,赢得了与会师生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郭院士对当今中国的大学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强调:“科学引领,教育自信”。做科学要脚踏实地,多多关注基础,要注重科学原始发现。

图片包含 人, 天花板, 室内, 建筑描述已自动生成

郭万林院士与现场师生合影留念

报告会结束后,郭万林院士在相关老师的陪同下,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与抗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参观。随后郭万林院士受邀到力学技术研究院参观,同时接受了采访并题字 “博采众长、华益全球”。

图片包含 人, 站, 建筑, 男人描述已自动生成

结构工程与抗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参观

合影留念

郭万林院士与力学技术研究院研究生合影留念

主讲人介绍:

郭万林,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81-1991年在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学习并获得飞机结构与强度学士、固体力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1-2000年在西安交通大学、2000年至今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曾在澳大利亚、波兰、德国、美国、新加坡、日本、挪威、加拿大等国工作、授课、访研。创建了南航纳米力学博士点、纳智能材料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为学科带头人参与建设了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力学一流学科。面向飞行器安全和智能化的需求,长期从事飞机结构三维损伤容限和低维功能材料力电磁耦合和流固耦合的力学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面向飞行器安全和智能化的发展需求,在飞机结构三维疲劳断裂和低维材料结构物理力学领域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建立了三维疲劳断裂理论和飞机结构三维损伤容限设计方法,三维约束下的裂纹端部应力应变场的解,被国际上称为“郭因子”、“郭解”,系统地应用于型号工程;提出低维体系局域场和外场耦合的概念,揭示和发现了一系列低维材料的智能特性和物理效应,建立起低维纳米材料结构力-电-磁-热耦合的物理力学理论体系。目前的兴趣:水伏学;神经系统的分子物理力学原理。希望成就的工作:数字飞机/发动机。发表学术期刊论文400余篇。1996年获杰青基金,1999年获聘长江学者;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9年因“对宇航结构完整性耐久性和纳米力学的持续贡献”获ICCES Eric Reissner Award;培养的研究生陆续获得全国优博、优青、青千、杰青、长江等荣誉和人才基金,成为行业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