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秦岭科学论坛第13期-郑晓静院士“关于‘黑障’的研究”学术报告会成功举办

来源: 作者: 时间:2022-06-10 

2022年6月9日13:30,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主办的“秦岭科学论坛”第十三期之“关于‘黑障’的研究”学术报告会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成功举办。本次报告会由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著名力学家郑晓静主讲。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报告会由我校力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南非科学院院士孙博华教授主持。

讲座掠影

报告开始前,孙博华教授首先隆重地向大家介绍了郑晓静院士,对郑晓静院士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郑晓静院士首先对孙博华教授长期奋斗在科研一线表达了赞赏,并表示非常高兴能再次来到力学技术研究院(IMT),IMT在孙博华教授的带领下发展迅速,同时对IMT良好的学术氛围与科研环境进行了肯定。

报告开始,郑晓静院士首先向大家介绍了“黑障”的概念——当飞行器再入大气层时,由于气动加热产生高温,导致气体电离形成等离子鞘套对电磁波的反射、散射与吸收导致飞行器通信减弱甚至中断的现象。“黑障”往往发生在临界空间,一般持续数分钟不等,临界空间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因此“黑障”现象在战略与民用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于临界空间出现的众多问题,如超音速、热障等问题通过众多学者的研究都得到了解决,而对于“黑障”问题的研究至今仍未有关键性的突破。从1950年开始,先后有众多学者机构通过飞行实验研究等离子体鞘套对再入飞行器通讯系统的影响,以探究减缓黑障的办法,但并未得到良好的效果。因而催生了地面实验对于“黑障”问题的研究,众多研究者从信号的发射、接收以及在等离子体中的传播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通信“黑障”的对策,主要从改变电波方式和改变等离子体流场等入手以减缓“黑障”。然而地面实验却难以再现高空等离子体的真实环境,但数值模拟却可以,故数值模拟有望成为预测黑障调控效果的有效手段。

27E12

讲座掠影

之后,郑晓静院士就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黑障”问题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同时介绍了自己团队在相关问题上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对于“黑障”问题研究的一些展望。

研究生郭晓琳向郑晓静院士提问

报告结束后,孙博华院士对于郑晓静院士的精彩报告表示了感谢。2020级硕士研究生郭晓琳向郑晓静院士提问道:“孙院士让我注意基础理论修养,推荐我在学习弹性力学的同时也学习流体力学。孙院士说目前绝大部分力学工作者一般都是流体力学与固体力学分开的,很少有流固全通的,您在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二个领域都精通,请分享一下经验。”

郑晓静院士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很多学校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我国力学教育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各所高校固体力学与流体力学重视程度不均衡,培养方案也各有侧重,西北地区相当一部分高校对于流体力学方向的学生培养力度较为薄弱,因此人才的培养方案方面需要改革,新的力学人才培养方案将把连续介质力学作为出发点。

与博华院士沟通时,博华院士表示学习连续介质力学需要了解并运用张量,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培养拔尖人才不能也不允许单一地提高课时量,我们对于拔尖人才的培养要从连续介质力学讲起,连续介质力学从张量入手,一定程度之后,讲解了基本定理和本构关系之后,从本构出发,不同的本构关系决定了流固之分,提高学生培养的理论基础,将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放在连续介质力学这一个框架内,压缩教学课时量,提高学生培养起点。钱伟长先生提到过‘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国家的需要也不会有流体和固体之分,也无需区分流固,只要是国家需要我们力学工作者都要攻坚。”

最后,孙博华院士代表力学技术研究院为郑晓静院士颁发了讲座证书。

2C6E9

讲座掠影

主讲人介绍:

郑晓静,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分别于1982年和198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获工学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力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1987年12月起任兰州大学力学系讲师、1988年任副教授、1992年任教授,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数理学部)、2010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工程学部)。

郑晓静主要从事高雷诺数含沙壁湍流、电磁固体力学、板壳非线性固体力学等方向的研究。研究成果获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获得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数学力学)和“周培源力学奖”等。1988年 获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1年 获“做出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

郑晓静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女科技工作者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副主任和中科院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现兼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遴选委员会委员(工程学部)、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荒漠化与风沙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学术委员会主任等。

                                                                         撰稿人:党文